您现在的位置: 柳林人大 >> 代表风采 >> 正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柳林人大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1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第五、六、七、八届县人大代表陈步亮先进事迹

 

 

 

 陈步亮,男,1933年6月生,柳林县孟门镇刘家圪达村人。1952年10月参加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孟门镇刘家圪达村党支部副书记。曾任中共山西省第八届党代表,吕梁市一、二届人大代表,柳林县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6年7月,在教育战线奋斗了34年的陈步亮因病从孟门镇联合校长岗位上提前退休回家。当时,生他养他的刘家圪达村仍处在全县贫困村行列,全村38户人家,125口人耕种着395亩土地,年人均收入仅有200余元。村里没水、没电,一条羊肠小道是村里联系外界的唯一途径,村子破烂不堪,村集体一贫如洗,用群众自己的话说,就是“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来人没夸的,出门没花的”。面对村里的困窘,老支书辞职,陈步亮受命于贫困之际,奉命于退养之时。

 陈步亮同志担任孟门镇刘家圪达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了彻底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工投劳先后完成了修路、通电、建校、引水等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同时把村民脱贫致富的“途径”放在依靠科技引领发展经济林和提高村民素质上。陈步亮同志首先在自己承包的地里搞了科技示范园,他自己带头钻研农业技术,园子里培植出一年能收三茬的葡萄、一株能结十几个不同品种的果树,数十种品质不同的枣树。陈步亮科技园的示范和农业技术的无偿传授,使村里大多数人接受了依靠经济林发家致富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家圪达村成立了自己的农科小组、红枣科研会、果林修剪组,农民人人成了技术员,个个都是果树专家。村里柏树、枣树、苹果树漫山遍野,仅柏树一项由原来的5000株已增至35万株,人均枣树也由原来的15株增加到100多株。红枣一项,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

 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陈步亮始终把提高村民素质当作头等大事抓在手上。他认为,过去村里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还是村民文化素质低,不懂科技,缺乏脱贫致富的信息。为此,他担任支部书记后,在村里办起学习阵地,包括图书馆、农技校、党员活动室、科技知识剪报专栏,安装了广播,在田间地头写上了标语和农技知识,开展了一系列经常性学习活动:“早晨听广播,晚上上夜校;入村看展览,到家读书报;地头互相学,院里搞实验;不怕你不学,不学也得学”。为了调动村民的学习积极性,陈步亮编了许多顺口溜教育村民,比如:“举小平的旗,想群众的事,读科技的书,种科学的田。”“小平理论进了村,干部群众动脑筋,‘三个代表’理解通,农民调产收入增。”“科技进了家,户户有钱花;科技进了院,家家面貌变;科技进了田,土地长出钱;科技上了树,一树顶几树”等。正是陈步亮这样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村里家家户户开始重视知识,村民素质得到大力提高。全村38户人家涌现出科技示范户15户,致富带头人20人,有大中专生41名,高初中生56名,绝大多数村民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技术。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现在已变成“吕梁市文明村”、“全国成人教育先进村”。多年来,省、市、县的历任主要领导都曾到刘家圪达村视察,对刘家圪达村脱贫致富的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对陈步亮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辛勤付出给予高度赞扬。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05年视察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正是陈步亮同志多年如一日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刘家圪达村面貌的大变样。陈步亮同志因此两次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现年七十七岁的陈步亮,虽然年事已高,退任刘家圪达村党支部副书记,但对刘家圪达村发展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现在,村里建起了宾馆,修起了敬老院,硬化了村通公路,办起了民俗馆、黄河奇石馆,搞起了红枣一年结三茬的实验基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陈步亮同志正思考着沿黄公路全线贯通,碛口古镇至孟门南山寺旅游开发,将省、市、县城的游客带到小山村,搞秋季红枣等果品采摘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等农家乐旅游项目,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为刘家圪达村实现小康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