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柳林人大 >> 工作动态 >> 正文

 

 

 

柳林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柳林碗团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6
 
    

柳林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柳林碗团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6613)

 

为了切实把市委王书记、县委郝书记在基层视察调研时的指示精神落在实处,把柳林特色风味小吃碗团产业做大做强,促进柳林经济转型发展。201665日至8日,柳林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县农委、经信局、食药监局、中小企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县人大代表,深入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柳林荞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荞老爷碗团连锁店、荞面碗团、四平碗团、和和碗团、城里头碗团等碗团生产企业和加工销售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参观、个别走访、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我县的碗团生产销售基本情况、当前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下面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柳林碗团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柳林碗团的渊源与传统制作工艺

柳林碗团起源于西晋初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也是晋西柳林最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其原料采用晋、陕、甘、宁、蒙、冀等地盛产的传统小杂粮荞麦,经去皮除尘净化,细罗筛面,拌少许食盐、姜粉、冷水和硬团揉搓均匀后加水稀释成糊状,然后入笼蒸熟,复以小木棒(片)搅和摊至碗中成凹状,食以辣酱、蒜泥、盐、醋、香油为佐料,用刀划成块条状,扎而食之,其味醇香。夏季食用粉面碗团,另加水葱、韭菜、芥末、黄瓜等。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也有豆面碗团、红面碗团,现在也有一些小麦面粉碗团。一般均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加工为主、消费销售方式以现做、现吃、现卖为主,亦面、亦菜、亦休闲小吃。

(二)柳林碗团的生产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物消费方式的转变,碗团加工在原来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荞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晋柳碗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大都配备有和面机和稀释设备与锅炉蒸汽设备,而且还引进了全自动、半自动流水生产线和真空保鲜技术,主要产品为荞麦粉方便食品(碗团)、调味品、糕点(芝麻饼),按保质期可分为6天鲜碗团、15天、30天、6个月的预包装碗团四个品种。其它产品加工销售点全部是保质期为6天的保鲜碗团。荞麦粉大都来自陕西定边塞雪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辣椒来自河北、山东、介休等地合法企业,醋来自方山吕梁香、交城开元、兴县清泉醋厂,食用油来自吕梁乐健粮油有限公司和汾阳特达两家企业。

(三)柳林碗团的经营效益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加工制作碗团的企业厂家和销售点约360个点,并延伸到离石、太原、晋中、临汾、陕西榆林及周边50多个县、市、区,加工经营摊点达3200个,直接从业人员达12800多人,日均销售量达40万碗,日均销售收入60万元,纯收入40万元,直接从业人员人均收入100/天,整体行业年销售收入达2.16亿元,年创税1.44亿元。“沟门前碗团”、“荞歌碗团”、“晋柳碗团”等企业已取得“QS”认证,日生产能力达到13万碗,占到全县碗团生产能力的30%左右。

在经营方式上,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碗团地摊、流动手推车销售向“碗团、莜面、凉皮、稀饭、芝麻饼”等综合风味小吃店经营发展、先后涌现出荞老爷、四平、和和、永鸿、城里头碗团等一大批规模风味小吃店,日均销售量由原来200碗增加到400-1600碗,从业人员收入由原来100/天增加到500/天以上。

(四)柳林碗团的市场前景和社会认可度

柳林碗团汲取了千年地方名吃传统制作工艺之精髓,经过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设备和真空灭菌包装处理,以其选料精良、细腻爽滑、口感坚柔、色香味俱佳、营养保健价值高等特点,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城乡消费者的喜爱与赞誉,产品远销晋、陕、京、津、宁、蒙、冀、鲁、豫、江、浙、沪、鄂、川、渝、广洲、深圳等二十多个省、区和大中小城市,市场前景广阔,社会反响良好。

“沟门前碗团”、“荞歌碗团”两家企业和产品先后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质量标准技术QS认证”、“中华名小吃”、“山西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山西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中国餐饮连锁著名品牌”、“全国绿色餐饮企业”等称号。中央电视台、山西省电视台、吕梁电视台以及省内外多家报纸、刊物以及网络等新闻媒体曾多次做过宣传报道,成为吕梁市乃至山西省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柳林碗团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荞麦作为地广人稀、广种薄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避灾作物,有着其天然的生物经济学特点;柳林碗团经过多年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历练,有着其特有的潜质和顽强的生命力。如何将柳林碗团这个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变成天下名吃,使传统手工工艺变成为现代先进技术装备集成的扎根性大产业,还需要我们对此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深度剖析和理性估价。

(一)柳林碗团生产经营点多面广,规模小,技术设备简陋,配套设施滞后,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纵观柳林碗团产业的发展演变,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基本上停滞于以作坊式的家庭加工为主,与国内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优势食品行业相比,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包装储运、销售体系、市场培育以及经营管理、成本核算、综合经济社会效益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很多方面还需不断完善、提高。

(二)柳林碗团尚无统一的地方生产技术标准

除沟门前碗团、荞歌碗团等为数不多的2-3个加工企业有自己的《生产技术标准》,其他生产销售点基本都是传统落后的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工艺,根本没有一定的生产技术标准。其生产流程、加工环境、包装储藏等许多方面还不够规范,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需求。

(三)缺乏权威性的行业产业协会

国内外任何一个产业和行业的有序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行业生产者协会组织起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我县碗团生产厂家名目繁多,而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经营、销售多个方面比较粗放,行业管理和指导往往是松散化、空泛化,急需要有一个从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市场拓展、产业策划等方面有一个规范性、权威性的组织机构,否则难以避免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

(四)涉及行政管理部门多,行业服务机构少,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开发主体

柳林碗团这个传统而又新兴的产业,多少年来并未得到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也未曾列入当地重要议事日程,特别在柳林多年来一煤独大的畸形经济发展格局之下,碗团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开发方面许多部门和领导也无暇顾及,工商税务计量等收费部门多,实际服务指导的部门少,也没有一个市场开发主体,即使有些项目资金扶持,也往往微不足道。使我县人才、技术、资金和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一定程度上无疑也给碗团企业增加了运行成本,不利于柳林碗团产业的发展。

(五)宣传广告力度不大,特色风味小吃品牌不亮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一切商品和消费没有一个很好地宣传报道就形不成一定的影响力,也就不会有一个大的市场。只凭企业和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单打独斗地创品牌,拓市场,往往力不从心,效果有限。有时企业厂家为了自己眼前利益,存在着相互拆台、诽谤竞争对手的现象,使柳林碗团对外形不成一个拳头。加之参加的各种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的机会比较少,特色风味小吃的品牌打的不响。

三、柳林碗团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柳林碗团产业和市场培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县干部群众和行业生产管理销售者共同努力。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成立以碗团产业为主的风味食品开发的专门办事机构

柳林碗团、芝麻饼、莜面皮作为享誉三晋的地方小吃,在我县经受煤炭市场疲软、民间借贷崩盘,红枣销售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能够站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因势利导,把碗团为主的风味小吃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契机,确系难能可贵。因而成立以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县直多部门参与和行业生产技术销售负责人组成领导组,势在必行。通过对特色风味食品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解决处理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影响和相关事宜,从而促进碗团、芝麻饼、莜面皮、小米粥、山药擦擦、红枣、核桃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摸清底数,外出考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味食品产业开发规划和实施意见

在深入全面摸清我县特色风味小吃生产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由县级领导带头,县农委、经信、食药、人社、扶贫、中小企业等部门参与,分别赴北京、东北、武汉、重庆考察沙县小吃、魏家凉皮、东北拉皮、久久鸭脖、重庆小吃等生产经营情况,并邀请行业协会、专家、领导召开专题讨论会、策划会,与柳林籍外出知名人士,共商柳林风味小吃发展大计,从而带动柳林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整合资源,外引内联,建立各种风味小吃行业协会和行业标准

柳林风味小吃,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要充分挖掘多种自然、社会、人文、制作工艺等有利资源,并在上级行业部门与协会组织的咨询指导和当地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成立碗团、芝麻饼等风味小吃协会组织,同时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全县的行业地方标准,使传统特色风味小吃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四)立足现实,打造品牌,切实提升柳林特色风味小吃的知名度

柳林风味小吃承载着黄河流域丰厚的农耕文化和历史底蕴,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价值,深得社会消费群体的青睐,成为人们外出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佳品。然而如何将传统精湛的制作工艺与现代先进的食品加工、保鲜储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现在千家万户作坊式加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物流销售有效对接,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内增品质、外树形象,使柳林碗团、芝麻饼这个风味名吃能够真正成为现代消费群体崇尚的低脂、低糖、低热量、风味独特、口感醇香、方便安全的需求。二是积极申报柳林碗团、芝麻饼的《地理标志商标》和其它著名商标,从而打造全国一流的特色风味小吃品牌。

(五)强化意识,开拓市场,把柳林碗团、芝麻饼等特色风味小吃产业做大做强

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柳林风味小吃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体加以报道。通过《食尚大转盘》、《今日农经》、《致富经》等央视、省视和报纸刊物与网络等主流媒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柳林风味小吃的知名度。其次要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启动市场,选择小吃街、商圈、商场内、广场、小吃城档口、学校周边、旅游景点、车站及机场等人流较大的地方开店,摆放小吃车。同时以加盟、租赁、直营的合作模式,以招募微信、分销商以及互联网的新型手段,全力开拓市场。其三把柳林籍贫困人口、企业下岗职工、待业大中专毕业生作为碗团产业发展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助推柳林人民脱贫致富。同时组建“在线销售团队”,入驻天猫、东京等成熟电商平台。其四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扶持特色风味小吃的优惠政策,对于在自主创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对于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广告费用,县财政适当承担。并免费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资料,逐渐扶持建立原料种植加工示范基地,不断延伸农产品食物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五是强化监管、良性发展。切勿盲目、无序、运动式的产业和市场开发,避免给企业和经营户造成不应当的损失;要防止恶意竞争,规范企业和行业生产销售人员的行为,绝不能给柳林特色小吃和全县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要优化环境,要有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把柳林的碗团、芝麻饼为主的地方风味小吃做成天下名吃,进而为柳林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