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于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7/20 |
|||
|
关于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柳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闫建平 柳林县是全市率先脱贫摘帽的省定贫困县之一,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头等大事紧紧抓在手上,以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为核心,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和攻坚拨寨的勇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在全市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为了全面了解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县人大常委会于5月18日组织召开了由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农工委和人事代表工委主任、部分市县乡人大代表与各乡镇人大主席以及县扶贫办负责人等参加的专题会议,对脱贫攻坚大调研活动做了精心安排。通过为期二十多天全面认真深入细致的走访调研和收集整理与汇总,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概况和贫困基本情况 柳林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全县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8万亩,辖8镇7乡257个行政村(765个自然村),总人口34.4万,农业人口29.5万。是全国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和红枣大县,也是华北地区通往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柳林县作为全市率先脱贫摘帽的省定贫困县之一,2014年以来,我县共识别出贫困村52个,贫困人口10767户33173人。2014年脱贫3765户11167人;2015年整村退出13个,脱贫1248户4635人;2016年整村退出 14个,脱贫2368户7026人;2017年整村退出24个,脱贫2788户8614人(包含返贫2户10人)。目前全县剩余1个贫困村,剩余贫困人口613户1778人(包含返贫12户35人)。我县对标对表贫困户退出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13项指标和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逐条逐项推进落实。目前10155户31397名已退出贫困人口和51个已退出贫困村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增幅为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低保标准3924元,超过了国家扶贫标准。 二、主要脱贫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头等大事紧紧抓在手上,以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效为核心,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和攻坚拔寨的勇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在全市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 为此,中共柳林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次讨论,提出我县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三个必须”、“三集中两到位”和“三个精准”的“三个坚持”工作思路。通过精准实施产业扶贫、企业帮扶、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五大行动”和抓实基层党建、严格责任落实、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督查考核、营造和谐环境“五项措施”,全县脱贫摘帽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科学规划“三个坚持”,脱贫攻坚筑根基 1、坚持“三个必须”,明确提出精准脱贫大思路。脱贫工作开展伊始,县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进行了集中学习,深入领会了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和安排部署。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率先脱贫摘帽的省定贫困县之一,柳林脱贫攻坚的难点就在于是提前接受省、市脱贫退出检查验收。要圆满完成好任务,县委提出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如期实现脱贫各项目标任务,这是时间要求;必须创造可供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这是质量要求;必须经得起上级的验收、历史的检验,这是成效要求。在此共识下,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出台了《柳林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全力推进两年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同时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柳林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紧扣“脱贫、摘帽、增收”三个主要目标,全县上下一盘棋、干部群众一股劲,助力群众拔穷根,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2、坚持“三集中两到位”,全力构筑精准脱贫大格局。在脱贫攻坚开展过程中,我县不断探索,提出了“三集中两到位”的脱贫大格局。“三集中”即:资金集中、项目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就是县财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对各项到县的扶贫和涉农资金,除中央有明确的项目投向规定外,统筹整合集中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项目集中就是各部门实施的扶贫项目、保障救助资金等,最大限度地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进一步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比如,我县将贫困户危房全部纳入改造范围,贫困户优先实施、优先保障;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经济林提质增效政策优先让贫困户享受。力量集中就是强化干部和企业两支力量。干部集中,就是做到52个贫困村大单位、大部门全覆盖。企业集中,就是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包括驻柳国有企业都联系一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就业。“两到位”即:包联真正到位,做到了真包、真干、真抓;效果真正到位,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撤兵,全力打造领导包乡帮、单位驻村帮、干部联户帮、企业协作帮、社会参与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格局。 3、坚持“三个精准”,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一是坚持“精准识别”,切实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与保证。在精准识别过程中,我县在省定“八不进两暂缓”的基础上,又加上“两个坚决不、一个一般不”的要求,即:村“两委”主干坚决不纳入贫困户范围,赌博、吸毒等有恶习且屡教不改的人员坚决不纳入贫困户范围,村“两委”成员一般不纳入贫困户范围。在此基础上,我县先后还进行了精准识别“回头看”、核查整改“再回头看”、动态调整等工作,调整后的全县贫困人口数量为10767户33173人,为精准施策、精准退出提供了可靠依据,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坚持“精准施策”,突出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为了落实好帮扶举措,脱贫伊始,我县即安排部门与乡镇无缝衔接,对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经济林提质增效、劳动力输出培训、社会保障兜底脱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干部下乡驻村等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在精准掌握贫困户、贫困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各贫困村、各乡镇脱贫行动计划和脱贫攻坚规划。在实践中,我们以“‘8+X’大工程、‘23+X’”项专项行动为主抓手,以脱贫攻坚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会战、冬季对标、“群众收入大盘点、惠民政策大落实、基础服务大提升、农村环境大改善、干部作风大深入”五大活动为新起点,以13个精准扶贫重点专项工作领导组和6个工作组为侧重点,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因村因户施策,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是坚持“精准退出”,认真解决“如何退”的问题。为扎实做好贫困退出工作,我县制定了《柳林县贫困退出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退出标准,规范退出工作流程,认真抓好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在退出过程中,我县安排各乡镇、各行业部门根据贫困户退出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13项指标和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一项一项排查,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确保按时完全达标,确保贫困退出工作经得起检验。特别是2017年8月聘请了山西农业大学对我县开展了脱贫摘帽第三方预评估,对预评估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充实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退出的信心。 (二)精准实施“五大行动”,扶贫攻坚见实效 1、全面推进生态扶贫,增绿增收并举。全县共有红枣林28万亩,核桃林21万亩,人均2亩经济林,这是我县林业产业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们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通过组建贫困户造林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争取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争。近两年连续实施红枣、核桃林提质增效工程,带动贫困户3405户10550人实现年人均增收1206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0.36万亩,五年内农户可得到现金补贴1.55亿元;组建了3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535户贫困户通过造林户均劳务收入达7200元;累计聘用227名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人均年收入8880元。2017年9月,全国林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龙门垣核桃经济林管理合作社与森林管护扶贫工程作为观摩点,成为我县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林业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示范工程。 2、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稳固增收基础。我县结合贫困村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柳林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柳林县2017年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共实施产业项目9173户,涉及红枣、核桃、小杂粮、养殖、食用菌等20余个特色产业。对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每户补助资金1万元,共下达产业扶贫资金3172万元。对保障贫困户顺利脱贫的新型经营主体,县财政从整合资金中切出一定比例实行以奖代补。贫困户参股组建合作社与山西新大象合作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建设了3个万头规模养猪场,可带动贫困户1400户实现每年7500元的稳定收益,使全县新增养猪规模42780头,辐射带动了全县养猪产业发展壮大;凌志集团发展肉驴养殖2110头,带动149户贫困户以入股或自养方式,养殖肉驴603头,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种植绿色谷子1.5万亩,带动942户3188名贫困户人均年增收686元;种植柴胡、远志等中药材1874亩,带动302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372元;红枣、核桃、碗团、芝麻饼等特色农产品入驻京东,拓宽了“互联网+”营销渠道;1680户贫困户与企业签订红枣、籽用南瓜、旱地西红柿等订单合同获得稳定农业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程,申报成功了17个乡村旅游试点村;光伏产业规划了44个村级电站和83个户用电站,以44个村集体实施的光伏项目建设完成后,本村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人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稳定收益。 3、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发挥我县企业多、规模大、实力强的优势,动员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积极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户企业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解决一批适龄就业人员,兴办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全县煤炭企业吸纳本地劳力就业1.6万人,其中贫困户就业850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39个规模以上企业为1092户1362名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落实资金816万元,平均每人每月1520元。开展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外包项目+智慧职工再创业+贫困户”的深入帮扶活动,森泽集团员工利用企业外包项目和王家沟乡、成家庄镇的581户1603名贫困户共同创业实现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柳林县澜海服装加工有限公司本着“发展本土企业、带动众人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办厂宗旨,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职工总数的50%左右,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一户脱贫”的目标。此外,我县近两年累计完成护理护工培训1352人,其中贫困户466人,月收入3500元左右,部分护工赴北京、上海等地就业,仅北京理工大学就有我县11名护工。 4、创新金融贷款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我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现总量和增长率“双增长”,2017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50万元,统筹整合使用中央省市专项扶贫资金3289万元。扎实推进“四位一体”小额信贷模式,出台了《关于下达2017年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任务的通知》,由原来的2家合作银行增加到8家银行。创新性推出了农户承贷自主经营、委托经营固定收益、带资入企保底分红、财政贴息收益等多种模式,采取“金融机构包乡镇、工作人员走访村、政策宣讲送上门、简化手续集中办”的措施,推动了扶贫贷款精准高效发放。全县累计发放扶贫贷款6.1亿元,带动贫困户2840 户8521人,其中:产业扶贫贷款4.1 亿元,带动贫困户420 户 1120人;能人大户帮扶贷款1.2亿元,带动贫困户818 户2155人;小额贷款8089.45万元,带动贫困户1602户 5246人。 5、落实落细惠民政策,确保兜底脱贫。严格落实了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每人每年达到3924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低保补助3586户6563人,低保金全部按时发放到位。全县1818名Ⅰ、Ⅱ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护理补贴金600元,实施了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扶助40户残疾人家庭每户3000元。贫困人口中享受孤儿救助43人,每人每年补助7200元;享受五保供养46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补助67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通过与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县财政每年出资60余万元为所有贫困户缴纳大病医疗补充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2251人,2017年累计享受各项教育扶贫政策3758人次,享受资金479万元,教师节为20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共10万元。认真落实“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制度,贫困户住院就医基本实现100%兜底报销;建立了家庭医生团队、乡村干部团队和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双签约”工作机制,共结对签约6239户18363人,其中因病致贫返贫323人,慢性病1319人,筛查出的253名大病患者、21名重病患者全部救治;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全县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全部领取养老保险金。 (三)严格落实“五项措施”,脱贫攻坚有保障 1、抓实基层党建促脱贫。不断夯实“三基”建设,制定了《关于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加强“三基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压实抓党建工作责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等22个方面130项具体任务内容。积极筹措资金5820余万元,对15个乡镇“五小”设施进行了完善,对41个危旧狭小活动场所进行新(改、扩)建,对111个村活动场所及部分村文化大院、村卫生所、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县财政配套150万元用于各乡镇运转经费,下拨1120万元乡镇周转房建设资金;将村级运转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平均每村预算达10万元;按照每个社区2万元的标准下拨了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下拨26万元党费支持贫困村和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农村“两委”主干报酬平均每人每年达到2.1万元,市级、县级农村“五个好”党支部书记工资分别达到4.1万元和3.1万元;按照标准发放曾任村“两委”主干生活补贴;下拨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生活补贴共645万余元,统一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大力实施“五个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17个,培训县乡村党员干部6276人次。全县各乡镇全部建立了乡党校,共培训党员干部28000余人次。全面铺开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县257个行政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部完成,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严格责任落实促脱贫。加强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实行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制,明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强化了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县委、县政府共同承担全县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县级领导承担所包联乡镇的帮扶责任,同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了分管扶贫负责人和分管行业负责人“双责任”制;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承担本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第一责任;驻村“第一书记”承担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并实现贫困村退出的主要责任;帮扶单位承担所帮扶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帮扶责任。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了工作落实到位。 3、加强队伍建设促脱贫。加强“三支力量”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的意见》,形成了“机关部门定点扶贫、干部党员结对帮扶、第一书记全程参与”的立体式帮扶体系。全县257个行政村由县直机关选派139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剩余118个行政村的帮扶工作队由乡镇派驻包村干部和片长组成;选派了81名优秀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全县所有贫困户均有干部结对帮扶。县级领导每周至少住村一晚,帮扶单位一把手每周至少驻村两天两夜;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实行属地在编管理,每周驻村五天四夜,全脱产投入帮扶工作。同时,柳林县首开先河,在全县各乡镇成立了扶贫站, 确定了一名扶贫员,为加大扶贫站工作力度,任命乡镇分管副职为扶贫站站长,扶贫员任副站长,并配备两名工作人员,打通了扶贫工作上下沟通的渠道,也加强了乡镇扶贫工作力度。抽调了10名业务骨干和5名分流到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县扶贫办,极大壮大了扶贫队伍;遴选了76名干部到乡镇挂职,30名本土大中专生到村挂职协助脱贫工作。此外,我县近年召开了3次农村“领头雁”培训和12次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组织各级干部赴兰考县和武乡县考察学习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各级扶贫队伍帮扶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此外,全县多名市、县、乡人大代表都投身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为贫困村、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涌现了刘继平、康长明、穆海富、王彦军、刘步飞等优秀人大代表,为全县的脱贫攻坚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4、强化督查考核促脱贫。扎实开展督查,特别是开展了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县委、县政府、县纪委监委成立了3个督查组,由县委组织部长任组长,每周督查一次,督查内容由主要督查干部驻村增加为全面督查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民生领域反腐工作、扫黑除恶等。督查组每周向组长汇报督查情况,再由督查组组长直接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督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严格考核问责,对脱贫成效突出的干部择优予以提拔重用,提拔了2名脱贫攻坚工作突出的“第一书记”;对作风不扎实、工作主动性不强的干部进行通报、约谈、召回、问责;对违纪的干部不仅严肃处理当事人,还追究部门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目前,我县共筛选扶贫领域案件36件,纪律处分16人,组织处理1人,移送司法机关8人。 5、营造和谐环境促脱贫。深入开展了“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在陈家湾乡下寺头村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试点创建,在38个行政村开展了文明户试点创建,授予县级文明户230户,乡级文明户779户,举办了“我为脱贫建功业”主题演讲和征文活动。近几年累计投入2.6亿元,以“三区(城区、矿区、景区)、三线(国道、省道、县乡道路)、60个重点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并荣获“全省十佳卫生县城”称号。加大对黑恶势力特别是农村黑恶势力的整治力度,累计打掉3个恶势力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6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起;摸排出线索97条,打掉各类“痞霸”103人,为全县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建议 尽管柳林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做了大量而艰苦卓越的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上级领导和专家与同志们的高度认可,完全达到了贫困县的摘帽条件。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立地条件、人文资源禀赋、资金、技术、市场和经济基础以及生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不少困难问题和不足。通过组织市县乡人大代表重点对2017年已退出的24个贫困村和去年未退出的1个贫困村及1332个贫困户进行走访调研,并经过汇总、归类、整理,具体意见建议有16个方面35类206条。其中包括产业扶贫方面6项,生态扶贫方面2项,转移就业方面4项,光伏扶贫方面2项,旅游扶贫方面1项,教育扶贫方面1项,健康扶贫方面1项,基础设施方面5项,基本公共服务方面1项,兜底保障方面1项,财政投入方面1项,企业帮扶方面3项,金融扶贫方面2项,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1项,资产收益机制方面1项,其他方面3项。譬如: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还不够平衡;贫困内生动力总体上得到激发,但是少数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退、不想退、害怕退;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等,许多方面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完善、巩固、提高。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对策 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柳林作为全省的综合转型示范县和率先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围绕脱贫攻坚提效、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支撑和民生事业保障“四大工程”,全力做好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六件大事”,全方位开创新时代柳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做到“三个不”:队伍不撤。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包贫困村要求不变,分管行业与分管扶贫“双责任”不变,继续加大对联系帮扶村的支持帮扶力度。在明确目前帮扶责任的同时,重新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队驻村。政策不脱。继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低保、养老、社会救助等政策保障措施,特别是要进村入户抓好“三保障”政策宣传,帮助贫困户落实政策、兑现政策。力度不减。对新致贫或返贫的贫困户,严格按照程序识别或重新纳入帮扶范畴,并制定有效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对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情况实行全程监测、动态管理。对收入超过贫困户识别标准不能纳入贫困户或达到贫困户退出标准但收入又偏低的边缘贫困户,重点通过其实现务工增收。 (二)集中发展优势产业。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最核心的支撑在于产业培育。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大红枣、核桃产业主产区田间道路、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灌溉难、外运难的问题。集中发展我县以28万亩红枣经济林、21万亩核桃林、20万亩小杂粮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继续在提质增效和品种改良上做文章,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程度、提升产品质量。具体为:到2020年,新增栽植核桃8万亩,红枣核桃品种改良5万亩,提质增效4—20年树龄红枣、核桃林各10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20万亩。此外,要加大光伏项目建设、畜禽养殖和小杂粮加工扶持力度,切实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在利益联结上下功夫。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采取订单收购、最低价保护收购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及资金入股方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将贫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户均新增产业收入3000元以上的“五有”机制复制推广到其他行政村,动员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入股龙头企业获得直接收益和增值收益。在产销对接上下功夫。以本地规模化红枣加工企业为龙头,扶持1—3个核桃、小杂粮加工企业,向鲜脆保鲜枣、冬枣加工、枣夹核桃、果品饮料、小杂粮方便食品等加工方向转变,提高终端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同时,通过采取特产店、大型超市、企业网上销售、电商平台等市场化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在政策保障上下功夫。继续实施金融扶贫富农工程,对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明显、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带动企业,财政给予贷款贴息。继续发展红枣、核桃、小杂粮等农业保险,县财政提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保险保费缴纳比例。 (三)大力扶持就业创业。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我们将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打出“就业扶贫”组合拳,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广辟增收途径。加强技能培训。我县将在“吕梁护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拓宽培训覆盖范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培训学员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特别是要加大对专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举办农民培训班,通过技能培训使每户至少1人掌握1门产业技能,推动贫困群众向产业工人、职业农民转变,从根本上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收能力。同时,从政策宣传、小额担保贷款、信息发布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努力构建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稳定就业人员。在39户规模以上结对帮扶企业或全县其他企业实现就业的脱贫户,要确保就业稳定。开发就业岗位。按照“大企业大贡献,小企业小贡献,但是不能没贡献”的原则,继续动员全县各类大小企业结对帮扶脱贫村、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等,解决一批适龄就业人员。在为招商引资企业创优环境、提升服务的同时,要求其发展壮大后开发一定比例的岗位,吸纳贫困户入企就业。在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中,优先雇佣贫困户。 (四)切实拓宽投入渠道。创新金融扶贫。每年安排一定财政资金作为风险补偿资金,按照“政府主导、银行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扩大金融机构合作范围,撬动贷款重点支持贫困户、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加大财政支持。继续抓好上级财政资金的统筹整合,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或脱贫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贫困村或脱贫村。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编实编足扶贫资金预算,优先保障扶贫领域资金需要,实现“两个增长”,即财政资金投入扶贫的总量逐年增加,每年投入扶贫资金的增幅高于全县财政增长增幅。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扶贫“造血”,拓宽融资渠道,吸引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我县优质扶贫项目,凝聚合力构建资金投入大格局。 (五)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基础设施方面。围绕道路、饮水、电力、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维修养护,确保便民利民。公共服务方面。已竣工的村卫生室、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要加强管理,特别是要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对象的“获得感”,使其真正发挥应有作用。环境整治方面。继续掀起环境整治新高潮,全方位改善村容村貌和户容户貌。按照农村环境整治“三化、三无、三有”标准,深入推进户容户貌整治,以“三区三线100村”为重点,从改善基本环境面貌、培育基本环境意识、建立基本环境管理制度“三基”工作入手,使农村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柳林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脱贫摘帽为新的起点,严格执行“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实现小康县、文明县、宜居县“三县共建”目标而努力奋斗。 |
||